华南理工大学 D2钢热处理淬、回火后超冷处理对组织、性能影响 前言 |
![]() |
三、结果分析 1.所用钢材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.从表1硬度测定结果,三个组别9个样品硬度均在58.5+-0.5HRC之间,并没有发现经超冷后硬度爬升现象,这是什么原因呢? 上面在基本理论中提到:超冷处理是使淬、回火后未转变的低硬度残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搞硬度的淬火马氏体。显然,这里的前提是超冷处理前残留奥氏体究竟有多少?而残留奥氏体量与淬火温度及回火温度(及次数)有关。在本例的9个样品中存在下列两个决定残留奥氏体量的因素: 第一、 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(1020°c),即奥氏体的合金化程度较低,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不多(约12~13%); 第二、采用了高温回火(500°C),残留奥氏体已大部分转变为马氏体(500°C一次回火,残留奥氏体在冷却处理后仅剩3%左右,经2~3次回火,剩余残留奥氏体量更少),因而即使剩余3%残留奥氏体在冷处理后全部变成为淬火马氏体,对硬度的变化影响极微。 如果采用1050°C进行淬火,残留奥氏体量高达23%,若经较低温度回火(例如400°C以下)残留奥氏体量较多模具的硬度并不高(约57~58HRC),此时若进行超冷处理,较多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,会在硬度上表现明显升高现象。 四、关于变形问题 机械零件、模具等经常在放置和使用过程中尺寸超差,变形甚至开裂失效,这与它们在热处理后仍然存在角度亚稳定组织、回火不足或机加工应力未得到有效减低或消除有关。例如不稳定的残留奥氏体会在一定外界条件下(温度,压力等)向淬火马氏体转变,由于体积效应出现组织附加应力;而淬火马氏体也是一种不稳定组织,若未得到适当回火,其脆性很高,危害也极大。 所以关于精密零件、模具的变形、超差,热处理后残留奥氏体多,组织不稳定是其原因之一。经过超冷处理尽量使残留奥氏体转变为淬火马氏体,而淬火马氏体再经回火,这是超冷处理稳定组织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。当然,精密模具等零件在放置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尺寸超差、变形,过多残留奥氏体使组织不稳定只是其中影响因素之一。而钢材的冶金质量,例如高碳高铬冷作模具刚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对热处理、超冷处理后残留奥氏体量分布影响也大,又是影响变形程度的因素。 结论: 此次送检钢材未发现因超冷处理后硬度明显爬升的现象、这是因为原淬火温度较低,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相对较少,且超冷处理前已经高温回火,剩余残余奥氏体量很少,故冷处理转变为马氏体量也少,对硬度影响极微。 超冷处理后硬度爬升的前提是:超冷处理前残留奥氏体量较多,而残留奥氏体量的多少与热处理淬火、回火工艺有关。 残留奥氏体是一种不稳定的组织,它的存在会影响组织稳定性,在转变为马氏体时会出现由于比容的变化而产生体积效应,对尺寸要求精密件应尽量减少奥氏体量。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下一页说明(应力的定义) |
热门搜索:超深冷、深冷、低温处理、材料处理、模具超冷、模具深冷、模具超深冷、超深冷处理。